第六轮预热:永不消逝的争议
曾经有句脍炙人口的广告语,“科技让生活更美好”,但放在足球场上似乎并不是那么适用。 新赛季联赛踢了一个半月,所有的焦点全在裁判身上,民怨空前强烈,甚至已经出现扒论文、举横幅这种极端行为,这一切都表明外界对裁判的信任度已降至最低。
除了被诟病多年的业务水平原因,VAR的引进不容忽视,这个本意只是辅助裁判的视频工具,现在反倒成了控诉裁判的正当理由。 “为什么不看VAR?” “为什么总看VAR?” “为什么看了VAR还胡吹?” “为什么总是针对我们?”
我们总能看见这些争议论调,如果有一种死敌叫同城对手,那有一种公敌就叫本土裁判。 在铲除了陆俊黄俊杰这些黑哨后,各类嫩哨、昏哨取而代之,即使金哨如孙葆洁、谭海、马宁等人,同样被质疑谩骂缠身,综合过往和如今的表现,中国裁判们从未获得过信任票,既然本土裁判不行,那请来最高水平的外籍裁判以及最先进的VAR呢?
亚洲范围内的第一哨伊尔马托夫、欧陆名声在外的马日奇、吹过欧洲杯决赛和欧冠决赛的克拉滕伯格,这些大牌裁判先后抵临过中超联赛,气场确实大,控制比赛能力确实强,但争议消失了吗? 国安苏宁一战,马日奇对全场比赛尺度控制不一,两张红牌既是拼抢激烈的反应,也有球员斗气的成分,全场观众嘘声四起,而马日奇甚至还奉献了一次精彩的禁区前包抄:
同样是吹罚国安的比赛,名气更大的克拉滕伯格表现却更差,逢点球判罚就看VAR,各种犯规判罚更是难以服众,比如这次周定洋手球却吹罚了奥古斯托犯规,气的一向脾气不错的于大宝都和他理论半天:
科技面前人人平等,就连大牌外籍裁判也得靠VAR矫正部分判罚,但如果连回放都很难界定的争议呢? 上轮的保利尼奥给出了一次教科书般的范例。
这个动作和汪嵩飞铲奥古斯托、李帅推倒吴兴涵不同,一切的争议都是从看过VAR之后产生的,有关这个动作是不是红牌,应不应该禁赛,不光球迷分开两个阵营,连媒体人、专家乃至裁判届人士都持不同意见。 有一个普遍的观点,那就是要依据《竞赛规则》进行判罚。但哪怕明文规定的严重犯规、蓄意手球等行为,掌握尺度和进行判断的还是当值主裁,不管摄像机给的角度有多么清晰,做决定的还是裁判,而不是机器。 既然是人的决定,那就肯定受他的业务能力、理解能力以及当时所处的环境所影响,一旦碰到难以界定的案例时,无论做出如何判罚,都会有另一部分球迷和他的意见相左,争议难免出现。 对于中国足球来说,既然争议难免,那么官方的解释更加重要。这一点我们可以看看NBA,在配有多名裁判以及回看系统的同时,每次争议之后都会公布裁判报告,让参赛球员以及球迷可以知道裁判判罚的原因,有效降低了参与者的不解和愤怒。 在我们抱怨中超裁判的同时也应该看到,裁判问题遍布世界足坛,就拿今晨进行的欧冠来说,略伦特的绝杀算不算手球犯规?
阿圭罗的反绝杀是不是越位?
一直自诩为世界第一联赛的英超也饱受裁判争议困扰,终于决定在下赛季引进VAR系统,但在这之前,卡迪夫主帅沃诺克在连遭三场误判之后终于爆发,“英超是世界最好的联赛,却有世界上最差的裁判。”
沃诺克这句话肯定不被别的国家球迷认同,“我们的裁判才最差!” 又想起一句传颂多年的谬论,“误判是足球比赛的一部分,也是足球魅力所在”。现在来看,错误可以不断依靠科技消弭,但只要有人类的主观意识参与,争议就永远不会绝迹。
|